内容摘要:《道德经正密》第二十一章——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为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!以此。 一、译文 ...
《道德经正密》第二十一章——第二十五章
第二十一章
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为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!以此。
一、译文
大德是动变的行为,只能依顺道为它行为作准则。
将道作为一种东西看待,恍惚频繁的变化难以捉摸。
恍恍惚惚啊!恍惚中可以见象。
恍恍惚惚啊!恍惚中可以见物。
深远昏暗奥妙啊!茫濛中有精华裸现。
它的精华多么逼真实惠,它的精华使人可以信赖。
从现今至远古,(道)它的名字不能丢掉离去,用它可以观察研究万物的祖先(根由)。
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起源和形成呢?就凭借道的基理。
第二十二章
曲则全,枉则正;窪则盈,敝则新;少则得,夫则惑(“夫则惑”应改为“欲则惑”)。是以圣人抱一,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(伐改为“阀”字)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;多唯不争(“多唯不争”应为“多谓不争”)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岂虚言哉?诚全而归之。
一、堪误
这章中有两处误处,一处是“夫则惑”应改为“欲则惑”;二是“伐”为“阀”字;三是“多唯不争”应为“多谓不争”,“唯”改“谓”。
二、译文
只有委屈才能求全,只有矫枉才能纠正;
只有低洼的空虚,才能承受盈满;
只有敞开大门,才能迎来更新(引进);
只有弱小,才能够去争取;
只有成熟,才能猜疑。
因此,有智慧者心里装着道。
作为观察天下样子模式,不要固守自己的见解,才能明辨是非;
不要认为自己都正确,所以才彰明昭著;
不要显赫自己的威武,所以才有功成的显赫;
不要骄傲自满,这样才能成长进步。
多到极限时不会产生争夺,所以天下就没有争夺现象的发生。
古人说的委曲求全,岂能是虚言空话呢?
真心忠诚的话全都归功于道之理。
第二十三章
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?故从事於道者,同於道;德者,同於德;失者,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於失者,失於乐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
一、译文
用寡闻的语言去描绘自然的变化。
强烈的风飘刮一夜,清晨会停下了;
暴雨再大不能终日飘洒,总要晴天。
谁能阻止和支配自然变换?
只有天地自然。
天地变化时间不会长久不止,何况人呢!
所以随从依赖信仰道的人,必须要皈依道与德一统;
寻求原根规律,必须要皈依德与德同一实现;
丢掉道德的人,如同失去道德一样。
跟道相依相融的人,道也愿意它获得道的原理;
跟德相依相为的人,德也乐意将德的成就给它;
对丢失道德的人,丢失者也乐意再重新获得道德原本去实现。
以上诚信不会满足,但是那里有存在不信道的心情。
第二十四章
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。自视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。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曰:馀食赘行。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一、译文
用脚尖站立身体不稳易倒,还要归回平足站立;
抬高一条腿跨行身体歪斜,还需回归两足平行。
固守自己的见解,不会明辨是非;
不接纳别的意见自以为是的,不能彰明昭著。
夸耀吹嘘自己威武的,不能做成显赫大事;
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,不能继续进步成长。
用道的观点来察视之,都是多余饭、多余的举止行为。
它的行为(形态)令人讨厌,所以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这样处事的。
第二十五章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一、译文
应该有实体但混沌不清,它生于宇宙之前。
寂静啊无声,空虚啊无态,独自存在永恒不变,无限周期循环转动却没有危险,可以作为宇宙的母体。
我难知它的名字。
所以斗胆给它起一个名字叫道,强加给的名字意义说它广大无边。
广大无边是没有时间的过去,没有时间的过去是变动不停的遥远,变动不停的遥远,因循环还得返回原处。
所以说道为大,天为大,地为大,君主也为大。宇宙空间中依存的四大,而君主是智人应居第一呀!
君主以地存在为法则,地以天存为法则,天以道存为法则,道以自然存在为法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