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密诸事

第十章:《心经》由来

时间:2017-1-14 7:17:35  作者:网络管理员  来源:本站发布  查看:37708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第十章:《心经》由来     研究《心经》首先要研究《心经》的由来。研究《心经》的由来当然要研究《心经》的真实意义。《心经》是一部最短的、含义最深奥的、哲理最深广的经典,是佛经的首经。其实,应该说它是一部心咒,一部修心的法门,开心扇的神咒。...

第十章:《心经》由来


     研究《心经》首先要研究《心经》的由来。研究《心经》的由来当然要研究《心经》的真实意义。《心经》是一部最短的、含义最深奥的、哲理最深广的经典,是佛经的首经。其实,应该说它是一部心咒,一部修心的法门,开心扇的神咒。


   《心经》出于佛陀之心,是令人解脱开悟得智达到最高境界的一个修持方法。佛祖释迦牟尼在他成佛时第一次讲的经法就是《心经》。佛祖告诫所有众生“心”的重要性。在“心”的作用下,一切物质都是空虚不实的,唯有“心”是真实不虚的。


《心经》是怎样的密法怎样修持呢?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对《心经》的每一个字和每一段话的进行推敲。下面我们进行研究,看看怎样修持“心”,看看这个法门的效应。


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。


这一段主要是修持的内观,是内观查询自身本性。因人之初,性本善,善性是菩萨的应化之身,用自观的方法来寻找自己的本性。在八万四千法门中唯独不变的是索取自性达到开悟。内视,有些地方被当今的气功所利用,也是内视的功能。怎样“观自在菩萨”,这是主要的修法,当然这五个字非常重要,一般人是理会不到是怎样修持修行的。“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”,是修持的主要过程而达到的效果。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是明心见性,看到自己真正的本性,也就是进入到明心见性的境界中。再来研究这五个字“观自在菩萨”,五字修持法很深,刚才所透过这五个字来探索修法的内含。其修法是:结达摩手印,面壁而坐禅,内视心轮,达摩坐其莲花台上,左肩偏袒红光,读:“南无达摩诃萨”。要在密室与古洞中,无光。日禅十刻,逐日增加三刻。见性后出定。这个修持法象密宗的修持,如按显宗的修持也有言之处,但还是修密。因无外传即密。当你修持不可忽视,必须在幽静无光之中,达十五日必见效。


“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


如果按哲理阐述,当然虚空和物质是相同而又互相转变,这不是真谛,而真实的是修持的进程的演变。舍利子是什么?不是一般物质,是无实体的一种光能的反射和聚合而成的一种高能量的物质,它即是色——物质,又是空虚无形的幻虚。舍利子是心,也是自性的反应。在这个修持中,是由初定之后得到大彻大悟大觉的过程,见到自性演变的过程。色与空的变化过程正是修持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的阶段。不要以为静是不变的,在思维中、在修持中、在气功境界中,自然会有色空转化和过程,最终还是达到见性。色和空是明心的过程是无可非议的,有些东西不能言传,是用语言不能讲清楚的。只有去修持自身体验更为确切。


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。


是者是如是之说,受、想、行、识皆是修持过程中的体验,这是四种感性知觉。举一例说明,修者入定以后的状态是什么?他失去了知觉,而要大彻大悟,即是体验到什么?当然他的思维要停止,他的大脑要失去活动,他的感受丢掉了,他没有正常认识,如是住定了。舍利子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增减分别相全然消失,无分别是见性的最高体验。在空的境界中,当然要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告诫修持者:你的受、想、行、识器官失去了作用。如果这些感官失去作用,人要入什么状态呢?即老死的状态,但又不是这个境界。告诉大家,千千万万不要恐惧,当然是进入超定和死亡状态,无苦、无道、亦无所得,到这个状态你入了菩萨,见到了自身本性,千万不能挂念,有分别心,也不要恐惧,达到涅槃成正等正觉进入佛的层次。


《心经》的修持要注意几个问题,《心经》中也有阐述:


第一,在修持中不挂不疑,不恐惧。


第二,要注意修持中入定不是入睡,如有梦幻立即出定。在梦想中你是得不到明心见性的。


第三,在修持过程中,一定要持此咒语,这咒语是大神、大明、无上、无等,即力量、光明、正觉、超越。此咒的含义更为深奥,“揭谛,揭谛。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”。心法的修持是最好的真谛,可取得智慧觉醒真理,祝愿修持者达到真果。《心经》是修持法。

相关评论
评论者:      验证码:  点击获取验证码
QQ交流群宋世鹏宇宙信息网 524705991    购书请联系QQ(869831918,78122398); 高星海手机:15164263867
京ICP备12009704号-2 周建刚手机:13521850631 
京ICP备12009704号
    京ICP备12009704号
Powered by OTCMS V2.91